8月29日,在“屯堡文化的历史价值和当代意义”研讨会上,安顺学院博物馆馆长、中国明史学会屯堡研究分会副会长吕燕平围绕“如何讨论屯堡文化的建构”,以“军功世家”的新角度作了分组研讨发言。
“根据众多研究文献可以发现,明代卫所有大量的军功世家,而贵州卫所的军功世家,有大量的典型案例。”吕燕平表示,对明代时期贵州的二十多个卫所有不少的专题研究,但是几乎没有利用这些家族的发展来讨论它和屯堡文化建构的关系。由此,思考军功世家到底对整个屯堡区域的历史文化产生了哪些影响,值得研究。
吕燕平介绍,明洪武年间,征讨、填戍“云南”,卫所职役留驻安顺,历明、清、民国发展至今,是“镶嵌”于民族地区的具有地域性、“边疆”性的汉族移民农耕文化。
【资料图】
“作为军事移民社会的重要遗产,具有较为完整的历史记忆、农耕文化传统。而军功世家经济文化的自觉传承,在屯堡社区、屯堡文化里面是比较显见的。”吕燕平说。
那么,具体来看,军功世家对于建构屯堡文化的影响与作用到底是什么?吕燕平认为,主要体现在王侯世家、文化建设、历史建构、村落建设、移民研究及军旅文化这几个方面。
“从卫所军官(军户)到卫所军功家族的形成,再到军户身份的淡化和屯军后裔家族的在地化发展,在贵州通滇驿道的维持和苗疆走廊形成的背景下,呈现出安顺屯堡、北盘江喇叭苗、黔东南顾氏后裔族群、隆里老汉人群体等诸种形态。”吕燕平举例说,顾成及其家族对于贵州、安顺的影响,体现出屯军后裔族群在与地方原住民、其他移民群体互动中的复杂性、多样性。
最后,吕燕平表示,从军功世家的发展历史去分析讨论,能对屯堡文化的建构作一些启示。而屯堡文化的发生、发展与衍变皆兼具典型性与独特性,“奇迹般地保存着600年前江南人的生活习俗,其民居、服饰、饮食、民间信仰、娱乐方式”,为古代边疆汉民族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活态资源和载体。
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
聂娜 向莹 杜延卿
编辑 张赛
二审 谌贵璇
三审 聂娜
Copyright 2015-2022 欧洲家电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沪ICP备2022005074号-23 联系邮箱: 58 55 97 3@qq.com